王一鸣:实现经济由大变强关键是转方式 |
文章来源:张志林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7:16:52 |
03 寡头垄断由于进入壁垒的客观存在或者长期存在,就容易导致竞争环境趋向于寡头垄断。 2020年,隆基单晶硅片市占率达 42%,是第二名中环股份的两倍以上,稳坐单晶硅片龙头宝座。5000亿市值,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,隆基股份在今年8月再次入列《2021胡润世界500强》第195名,同比上升174名,企业估值同比增长90.91%;此外,公司还连续7年入列2021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排名由2015年的184名提升至如今的第13名。 引领行业技术发展,保持技术领先地位。隆基想自己做出个标杆来,让更多的人知道单晶路线真的是好的。2021年,公司两大新动作在于BIPV和氢能新赛道的布局,公司通过收购森特股份,开启 BIPV光伏增量市场,同时通过成立隆基氢能科技公司,布局氢能新赛道,为实现光伏+氢能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的能源变革打下基础。2021年6月,隆基经过世界公认权威测试机构德国ISFH 研究所认证,同时刷新N型 TOPCon电池、P型 TOPCon 电池、HJT电池三项世界效率纪录,其中N 型 TOPcon效率25.21%,P型TOPconx 效率25.02%,HJT电池25.26%。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,实现了单晶的降本增效,从而促使单晶超越多晶,成为光伏主流技术。 隆基通过长时间的自主研发,培育设备厂家连城数控生产定制化单晶炉,掌握单晶拉晶核心参数,建起了拉单晶技术保护的护城河。风头无两隆基作为最早开始布局单晶的企业,单晶硅片产能遥遥领先,同时在单晶垂直一体化整合和规模优势方面处于领先地位。到2050年,光伏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电源,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50亿千瓦(5000GW,相当于2020年底的19.8倍),占全国总装机的59%,全年发电量约为6万亿千瓦时,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39%。 因此资本对这个领域的投资热情不大,介入度不高,在需求大幅上升的本轮行情,行业再次上演了拥硅为王的剧情。曾经的被封锁领域,如今已是一骑绝尘的产业。因此,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从发电端实现清洁能源替代,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,到2025年,光伏总装机规模达到7.3亿千瓦(730GW,相当于2020年底的2.9倍),占全国总装机的24%,全年发电量为8770亿千瓦时,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9%。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在光伏领域大力发展的坚定决心,也昭示着我国未来光伏产业发展的天花板,可能要超越市场的一般估算。 第二个错觉,则是把硅料的涨价,完全归咎于产业链上下游博弈。2020 年全球工业硅总产能为 623 万吨,中国产能 482 万吨,居世界第一,占全球产能达 77.4%;2020 年全球总产量为 303 万吨,其中中国达210万吨,占比近70%。 之后在2009年发生的产能过剩,导致价格大幅回落,使多晶硅发展陷入了泥潭。究竟硅料涨价是怎样形成的?它还能再涨下去吗?涨出来的,让哪个环节赚走了?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。但是由于硅片厂商大幅扩产,头部企业纷纷采取长单锁定的模式,很多企业拿不到多晶硅,这便导致了多晶硅需求得不到满足,这个状况,从光伏发电企业的扩增速度可以明显看出。需求高企而供给不足,价格暴增自然成为了合理的事情了。 与2020年底的累计装机253GW相比,将要在此基础上再增长18.8倍,在30年的时间范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.5%,其确定性和高增长性实属罕见。除了主产业链外,光伏辅材价格也进入上涨通道。供需错配不是坏事在光伏行业内,供需错配,产业链失衡并不是新鲜事,从长期看更不是坏事。从图中可以看出,电力的优势是壁垒之一,而下图则可以明显看出,硅料龙头企业普遍分布在电价较低的区域,并且通过自备电厂使得成本大幅下降,在限火限电的背景下,其它企业难以复制。 硅料供给紧张的格局短期难以扭转。通过对未来几年供需的测算,预计2025年全球多晶硅需求126.2万吨,十四五硅料需求量CAGR 20.5%。 这种博弈,在三季度结束后,仍然没有终结的迹象:上游原材料企业减产、限产,光伏原材料价格进一步飙升。最后再来观察终端需求,在平价上网背景下,电价是固定的,如果建设电站的成本过高,那么就会影响到发电企业的收益利润过低的话,企业建设电站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,而这个局面,已经成为了行业在今年的共识。 如果只看未来,不见当下,又会落入产业波动的回调陷阱。但事实上,硅料的涨价从年初就开始了。在7月份,硅料小幅下跌给失衡的产业带来了喘息的机会,但是只要下游需求走强,硅料必然涨价。需求扩产满足需求这一制造业定律告诉我们,一定要重点关注企业的扩产计划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行业供需紧张、未来存在较高增长趋势的结论。硅料企业购入工业硅粉,生产出多晶硅料;硅片企业购入多晶硅料,生产出硅片;电池片企业购入硅片,生产出电池;组件企业购入电池片,进行组装;最后终端需求落在电站建设上。 硅料供给方面,按105%的产能利用率,预计22年硅料有效供给量80万吨,其中国内70.5万吨,海外9.5万吨,按2.92g/W硅耗,可支撑274GW组件量。但商业市场的脑袋,常常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脚步。 在理论上,这个观点并不算错。梳理过后,可以明显发现硅料和电站是两个话语权较强的环节,在供需两个源头都是强制约的情形下,就导致了一种结果挤出效应。 另外,占据成本接近三分之一的是电费,这意味着,只有具备电价区域优势的企业,才有扩产多晶硅的条件。翻开多晶硅的历史我们发现,2008年也曾经上演过拥硅为王、硅料限制行业发展的故事,硅料历史最高价格曾达400美元/kg。 在轰轰烈烈的能源替代革命下,我们曾经见证产业的潮起潮落,行业重心的转移,也曾经看到国内企业的兴起衰落,成王败寇的戏码。从硅料到电站,光伏行业的上中下游,的确存在着话语权的争夺,而且此起彼伏。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,今年会重演2020年在第四季度新增29.5GW的抢装潮,从而实现甚至超越业内预期。在这个背景下,隆基、晶科、天合、晶澳、东方日升等主要光伏组件企业一度联合,呼吁恳请光伏行业协会等机构疏导产业链,避开抢装潮。 这两个错觉,造成了市场上对于光伏行业的一些错误认识。但在多晶硅的领域,供给不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:多晶硅扩产,其实存在着极大的产能壁垒,多晶硅的建设周期高达18个月之久,算上半年的产能爬坡时间,正常量产时间差不多需要两年,投产周期过长导致没办法较快释放需求。 当下与未来之辩对于光伏产业的投资研究,有两个时间跨度值得警醒。理解这个局面,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:两端都是大哥,既要面子还要钱,夹在中间左右逢源的小弟日子,就会很难过。 高投入,同样是制约产能的一个因素,每吨多晶硅投入高达8-10亿元,折旧非常之高,差不多占据了17%左右的生产成本。据企查查数据,中国目前现存光伏发电相关企业20.03万家,赛道的火热,使得新进入者疯狂涌入,2021年前8月,我国共新增光伏发电相关企业4.01万家。 其中,扣非利润增长率是更为真实的,因为去年三季度公司因转让成都通威实业有限公司 98%股权确认投资收益 152,181.51 万元,增加净利润129,354.28万元。除此之外,上文提到的产能壁垒会使得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剧,21/22 年年底硅料 CR5将分别达到77.1%和80.6%,显著高于20年 68.8%的集中度水平。需求方面,2022年全球装机需求205GW,按1:1.2容配比,对应组件需求246GW;考虑已公布的2022年硅片新扩及爬坡产能约27.5GW,对应硅料需求273.5GW(折合79.9万吨),因此2022年硅料供需仍然偏紧。结语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衰。 电力和人工成本的优势,使得国外企业无法与中国抗衡,再加上国内完善的光伏产业链如虎添翼,推动中国多晶硅成为了全球龙头。这造成了显而易见的影响,那就是产业停摆,材料飙涨难解。 供需源头的双重制约光伏产业链的结构,大致是这样的。光伏产业为何能一次次地从低谷回到高峰,而且获得更蓬勃的发展?从产业发展历史的角度,我们可以确信,当下是光伏行业的高速增长阶段,那么,高速增长的背后逻辑是什么?这其中的原因,在于光伏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技术手段。 然而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一些市场观点认为,2022年硅料新增产能落地,将会导致价格将大幅下滑。 |
下一篇:东莞证券IPO再按暂停键
|
相关资料 |
庭上庭下戏里戏外 陕西华南虎照案庭审侧记 |